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更新海量coser网红高清写真,永久会员只需88元(限时3天!3天后恢复原价199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KADLJL828
地名如人名,一个名字代表着一个地方的特色,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有渊源与意义。合肥有着很多具有六七十年历史的红色老地名,它们伴随着合肥解放、新中国成立而诞生,历经风雨沧桑却沿用至今,这些蕴含老合肥独特人文风情的历史文化地标,已成为几代合肥人心中的集体记忆。
胜利路首迎合肥解放
要问合肥是哪一天解放的,即便是老合肥人,如果不去查历史资料,对此可能也不熟悉,那你可以来位于瑶海区的胜利广场看一看。在胜利广场上的“红立方”建筑上方,有一组大红色的立体数字:1949.1.21,庄重而醒目。1949年1月21日,正是合肥解放日。
胜利路的雏形俗称新马路,它是合肥老火车站通往威武门(俗称大东门)的便捷道路,1949年1月2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从胜利路进城解放了合肥。毛泽东1958年视察安徽,也是从胜利路的老火车站乘坐火车,那段激情澎湃的岁月永远铭记在人民心中。跨越半个多世纪的风雨历程,从军事重地、交通要道、商业街区到如今的迎宾大道,胜利路曾诞生过无数个“第一”,也留下了一代代人的记忆。
胜利路的缘起,与合肥老火车站有着密切关系。合肥老火车站,1935年始建,成为合肥铁路交通的发源地。当时先有了明光路,俗称为“老马路”。
据安徽历史文化学者刘自若考证,1938年日本侵略者攻占合肥后,出于军事和运输的需要,强迫合肥百姓修筑了一条连通老火车站和威武门(大东门)的军用道路,这就是胜利路的雏形,俗称为“新马路”。
1949年初淮海战役胜利后,华东野战军先遣纵队奉命解放合肥。1月19日,华东野战军先遣纵队四支队在司令员孙仲德、政委谭启龙的率领下,由滁州定远进驻肥东梁园镇。国民党合肥县长龚兆庆,是民盟组织成员,在电话中表示欢迎解放军进城。
1月20日,国民党刘汝明部陆续撤离合肥;四支队一大队,在政委齐平和队长李锡凤率领下抵达瑶海区磨店乡。1月21日7时,一大队侦察员在瑶海区三里街机场,与刘汝明残部交火,刘部无心恋战很快撤逃。
1月21日午后,政委齐平和队长李锡凤率队来到威武门(大东门)城下,县长龚兆庆欢迎解放军进城。下午15时左右,解放军四支队一大队在政委齐平的带领下,从威武门沿东大街(淮河路)浩浩荡荡进城。合肥市民夹道欢迎,奔走相告:“晴天了!晴天了!”
1月21日21时许,四支队在司令员孙仲德、政委谭启龙的率领下进城,合肥全面解放。
据安徽历史文化学者刘自若考证,1949年4月2日黄昏,邓小平、陈毅在蚌埠火车站登上一节“闷罐车厢”,夜里到达了合肥市胜利路的老火车站。在合肥作了短暂停留后,改乘汽车前往肥东瑶岗,开启了渡江战役的序幕,陪同的人还有饶漱石、张鼎丞、曾山、舒同等。
合肥解放后,百废待兴。1949年新政府整修新马路,为纪念合肥胜利解放而将其命名为胜利路。合肥百姓拆除了日本鬼子的几座碉堡,再加上古城墙的城砖,将胜利路铺设成了路基6米宽的主干道(实际路面宽度3.6米)。1951年,合肥市政府建设科又组织扩建工程,将胜利路路基拓宽至25米。1956年,又将胜利路路基拓宽为39米。
1958年9月16日,毛泽东来到合肥。9月19日下午15时前后,毛泽东从胜利路的合肥老火车站出发,前往芜湖。
合肥新火车站1994年开始建设,1997年通车运营,胜利路也延伸至新火车站。
合肥的水路、铁路、公路、航空,都是从胜利路一带发源的。水运,从胜利路街道的凤凰桥码头开始;公路,从明光路汽车站开始;铁路,从胜利路老火车站开始;航空,从三里街机场开始;公交,从胜利路与明光路交口的铁路俱乐部开始(1956年)。这里,成为合肥的交通发源地。
胜利广场,由合肥新站综合开发试验区管委会兴建,2000年开工、2001年竣工。18年来,经历了数次改造。广场占地面积约4.5万平方米,椭圆形状寓意合肥人民生活祥和美满。广场中心原本有一座26米高的中心雕塑“胜利的凝结”,象征合肥人民团结一心、走向胜利的豪迈气概。
2017年,瑶海区以“胜利之路、迎宾之花”为理念,进行了胜利路景观亮化工程。针对“迎宾之花”,安徽历史文化学者刘自若提出了“桂冠路灯”的创意,成为胜利路的点睛之笔。桂花是合肥市花,在“迎宾大道”上作为“迎宾之花”最具代表性;“桂冠”本意是指用月桂枝叶编织冠冕,戴在胜利者的头上,也就是获得最高荣誉的意思。这“桂冠”契合胜利的元素,又代表着合肥持续创新发展,不断获得各项国家级荣誉的含义。
作为合肥市首条迎宾大道,胜利路承载着合肥记忆,以历史文化为主脉,精心打造“胜利之路”,不断焕发新的光彩。如今的胜利广场,也实现了涅槃重生。扑入眼帘的是绚丽的红立方,上方竖立的是最具合肥历史意义的数字——1949.1.21。璀璨星空下,一道道射光柱,融入城市的历史印记,当霓虹灯亮起,一片灯火辉煌,配合周边高楼大厦,这里成为夜空中最亮的星。
解放电影院见证合肥光影记忆
在合肥,有家名为“解放”的电影院,迄今已走过近七十载的风雨沧桑。它是合肥市的重要地标,成为几代合肥人童年、青春往事里抹不去的光影记忆。
1952年,伴随着合肥解放,解放电影院拔地而起。多年来,它肩负着作为一座电影院的使命,为市民筑就一间光与影的宫殿,演绎着属于自己的故事,细数着合肥人的时光之河。
如今的年轻人已经很难想象,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很多人为了看一场电影可以兴奋好几天。那时,看一场电影虽然才几角钱,但绝对算是一家人重要的文化娱乐活动。在一张张票据的背后,记录的是一段段的欢声笑语。
49岁的张艳,从15岁时便来到解放电影院工作。这些年,伴随着解放电影院的成长,经历几多曲折,张艳见证了解放电影院的历史变迁。在这里工作了大半辈子的她,对解放电影院有着深厚感情。
提起上世纪八十年代刚刚参加工作那会儿,张艳无限唏嘘。“那时候一票难求,电影院门口常常排满了队。一会儿的功夫,票就全部售空,我至今难忘那个万人空巷的场面。”在张艳的记忆里,那些年,无论春夏秋冬,解放电影院里永远满场,一张张前来购票的急切面庞,成为她长久留存的印象。
一代人老去,却又源源不断地有新一代年轻人走进解放电影院,抒写关于爱与喜悦的动人故事。解放电影院见证了一代又一代合肥人的青春。直到今天,哪怕合肥已经有了几十家特色各异的影院,解放电影院依旧是许多人心里的白月光。
1981年,解放电影院进行了第一次大型改造。经过装修整改后,解放电影院迎来了一波发展高峰。一批批国产和进口影片接连上映,配合当时先进的音响和放映技术,合肥市民得到了全新的电影视听享受。
到了本世纪初,随着中国电影工业的复苏,解放电影院也进入了频繁改造期。2001年,解放电影院新建3号放映厅,引进数字放映机,成为安徽首家数字影厅。4年后,解放电影院又添了一个2号厅。
2009年,已经快一甲子的解放电影院迎来了其高光时刻。那一年,影院进行了外立面局部、大堂和1号厅观众厅内部改造,新增中央空调系统,还引进了3D放映设备。近期,解放电影院又将迎来全新改造。
如今的解放电影院也许不再登顶当年韶光,但是,这方伴随着合肥解放和发展的光影舞台,羁绊着一代又一代的合肥人。历经岁月繁华、风雨洗礼,解放电影院留存下来的是合肥影业历史发展的珍贵见证,亦是合肥人青葱岁月的美好回忆。
半个多世纪的“东风”情结
在相机、手机还未普及的过去,节假日、周末或特殊纪念日,与亲朋好友到照相馆合影留念是一件隆重的事情。满月照、结婚照、全家福,这些印有“东风照相馆”“人民照相馆”“黄山照相馆”“国泰照相馆”“天云楼照相馆”等名字的老照片,是很多合肥家庭的珍藏。如今,当初的国营老照相馆,只剩下东风照相馆、黄山照相馆两家还在经营。
“东风吹,战鼓擂。”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大家都喜欢这种很有“气势”的话,东风照相馆的名字由此得来。
“东风照相馆”对于合肥人而言,除了照相的实体功能,更多的是一个符号。曾位于老省委对面的东风照相馆,在1958年之前还是一个只对内开放的照相馆。1958年开始正式对市民开放,那时候去东风照相馆拍张照片,是一件很有面子的事情。不过,随着长江路的改造,现在东风照相馆搬到了红星路1号老省委附近,在背靠长江路的一排门面里。其门面不大,与一排理发店、纺织品店挨在一起,依稀带着上个世纪的烟火气息。
走进店内,那半弧形的木制老柜台、上了年头的“海鸥”黑白大座机、四壁悬挂的会议大合影,以及像上世纪80年代电影明星一样侧着脸的黑白艺术写真,处处彰显着这家老店的年代感。这就是有着60多年历史、合肥目前最老的照相馆。
1956年,作为一家国营企业,东风照相馆并不对外营业,店里的主要业务,是来自市直各单位,领导视察、工作会议等,都由东风照相馆承担拍摄任务。
1979年,从小在照相馆耳濡目染的黄孝冬也跟随父母入职东风照相馆。如今,黄孝冬已逾花甲之年,说起往昔,眼中神采奕奕,“一干就是40年”,这是黄孝冬对于自己半生坚守东风照相馆的描述。
2000年,东风照相馆经历了公私合营。2006年定远网红写真,东风照相馆正式转变为私营,此时的黄孝冬也顺势承包了东风照相馆。2007年,东风照相馆的拍摄器材更换为数码相机。2008年,东风照相馆迎来了它生命中最重要的一次变迁——因长江路拓宽重建,原来路两边的很多老建筑都被拆除,这其中就包括东风照相馆。原址在长江中路上的东风照相馆搬到了如今的红星路1号,店铺从鼎盛时期的200平米两层小楼,变成了如今的街角一隅。
“东风压西风,是这家店取名的由来。”黄孝冬说道,东风照相馆朝朝夕夕的60年,也见证着合肥半个多世纪的变迁。
“早些年来照相的人衣着朴素、脸上表情很自然,如今来照相的人穿搭越来越丰富、脸上也多了笑容。”谈及几十年的变化,黄孝冬开始了回忆,有意思的是,第一代身份证也是由东风照相馆拍摄,那时,一天拍摄100多张都是常事。到如今,黄孝冬已经拍摄了不下10万张照片。
“我不止拍人像,还拍风景、拍老合肥”,黄孝冬的镜头,记录着合肥人在不同年代的生活画面。如今,还有不少人专门来到东风照相馆拍摄传统的黑白老照片。
“以前的人喜欢照彩色照片,现在的人反倒开始追求老照片了,有一些小姑娘专程找过来要拍老样式的艺术照。很多回头客每年都来拍照,一开始是一个人,然后是一对人,过了几年,一家好几口来拍全家福,时间很快的。”黄孝冬说。
一张张老照片,从过去到现在,出现过的人,走散的人,都在这里留下了他们的痕迹,定格瞬间,成了永恒。如今,黄孝冬和妻子都到了退休的年龄,看到同龄人经常出去旅游,一起爬山健身,两人也有“关门不干了”的想法,但是一想到这是一个给很多人带来回忆的地方,夫妻两个人还在坚持。现在儿子也来帮他们忙,负责一些新的业务,希望把东风照相馆继续传承下去。
合肥老城区有东风照相馆,巢湖市还有个东风路。东风路应该是巢城最早的“马路”,它大约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也是当时的巢县城里最长的一条道路。
最早的东风路,起点是在东山头和护城圩的连接处,从此开始往西一直到老巢县县委县政府大院的大门前(大约在现在的样巴路和东风路交口往东一点)。一路上要经过东山头粮食仓库、东门码头铁路(煤场)、东门机械厂、东风饭店、东门酱坊、城关大楼、发电厂、珍珠桥饭店、工农兵饭店、玩具大楼、巢湖酒家、新华书店、东风路小学等。现在,仅有新华书店还在原址,其余都已消失了。
因为历史的缘故,这条路历经几次改造。现在的东风路自洗耳池边与岗岭路的接口处开始,一直往西穿城而过。路边的洗耳池公园打开了它的空间,也增添了一份厚重的历史与人文。曾经的牵牛巷已不见当年巢父牵牛而去的身影。路边的公园也不见许由洗耳,只有路人闲散的步履。
东风路的两边自古就是商业繁华之地,今天依然人气旺盛,是巢城购物消费的中心之一。不管是街头店标、广告,还是行人,都难寻旧时光的味道。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购物中心之一城关大楼换了新颜。新华书店虽还在原址,但也是平房换了高楼,只是书香如故。清末民初繁华一时的十字街,在路边留下一方入口,似乎还能捕捉到一丝旧日的回忆。岁月的记忆总无法阻挡时光的步履,时代总是以向上的视角仰望生活。东风路穿过西苑广场一直向前延伸,就像这个城市的发展定远网红写真,一直向前、向前。它永不停息地拓展,为我们打开一座城市更加广阔的空间和未来。
芜湖路曾名“延安路”
风吹落叶,雨滴梧桐。提到合肥最美的一条路,芜湖路必定是绕不开的。但你知道,芜湖路曾叫“延安路”吗?
包公园、大钟楼、省图书馆、赤阑桥、梧桐树……历史总是在岁月中雨打风吹去,而记忆却永远地留在了人们的内心深处,那遥远的时代似乎离我们很远,又仿佛就在昨天,我们或许能从它的名字中找到它的背影。
1935年,合肥南郊建成一条东西向公路,这便是芜湖路的前身,虽然今日处在合肥的核心位置,但在当时,不过是一条狭窄的乡村土路。
1955年,曾经的南郊乡村土路经改扩建后,正式定名芜湖路,芜湖路刚建好时,甚至比长江路要宽得多。改造后的芜湖路两边也开始遍植法国梧桐,从此渐成古庐州一条极具特色的景观大道。
中国有很多地方有“延安路”,其实合肥也不例外,只不过在快速发展的时代,这个带着特殊历史意义的路名,渐渐地被淡忘了。而更加鲜为人知的是,历史上的这条“延安路”便是今日我们熟知的芜湖路。
走进掩映在梧桐树影中的省三建公司大院,还能看到不少颇具年代的老房子,在一些筒子楼的墙壁上,便保留着“延安路”的门牌。孝肃桥也曾被改名为“延安路桥”,直到今天,这个名字还仍然存在一些老人的口中。
一直等到1987年,延安路才又改回原本的名字“芜湖路”并沿用至今。
如今的芜湖路已经成为合肥繁荣热闹的代表,其沿街的老建筑和满街的法国梧桐早已成为芜湖路文化气质的组成部分,使芜湖路深厚的历史文化得以传承发展。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更新海量coser网红高清写真,永久会员只需88元(限时3天!3天后恢复原价199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KADLJL828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