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更新海量coser网红高清写真,一年会员只需68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KADLJL828
春节是和故乡的一期一会。每次返乡我都试图通过短暂的节日去弥补缺席的时光,密度强,应接不暇,每见一次,多一点新。我从北京回到西南边陲的大理,苍洱毓秀,天高地广。10多年前,我从这里出发去寻找我的远方,现在,有很多远方的人在这里诗意栖居。
人来人往之间,大理的春节呈现出新风貌,而小红书也成了我这个归来的“外地人”过春节的生活指南。
在大理市银桥镇,小红书上的旅居者为大理的白族留守老人拍下一组珍贵的新年照片。
在鹤庆县云鹤镇,90岁的白族奶奶,每年初一摆摊售卖“一掌雪”,这是大理过年集市里才有的专属浪漫。这份古老的吃食,从最早的明代记录里,重新回归街头,通过小红书为更多人所知。
在剑川县古城,一个院落一道门,一边是“纳福”的书法,一边是牡丹花开的图画,从花鸟虫鱼到文人雅趣,家家大门上粘贴着手绘年画。在小红书上,还有人像集邮一样,专门搜集剑川的年画。
在大理市喜洲镇,有着“中华第一白族村落”之称的周城村大理网红写真,春节期间,一大批年轻女孩通过小红书来到这里,拍白族服饰照。小小的院落,刺绣、甲马、三道茶,白族文化五脏俱全,别有洞天。
留守老人们的新年照片
除夕那天,小红书上一组白族老人的照片吸引了我的目光。照片里四位奶奶穿着最传统简洁的靛蓝色对襟上衣,系着靛蓝色或黑色围裙,着黑色长裤,头上裹着条纹或纯黑头巾,浑身上下只有腰带上的几朵刺绣花纹,她们以红色幕布为背景,手提灯笼,每个人都笑得平和慈祥。
这样的穿搭是大理农村白族老人最寻常的式样,会让人想起外婆和奶奶。小红书博主@是子鱼呀,在龙年来临之前,为银桥镇西城尾村的老人策划了这次拍摄。
旅居大理的小红书博主@是子鱼呀为白族乡村留守老人拍摄新年照。图片来源:小红书博主@是子鱼呀
@是子鱼呀来自浙江杭州,今年30岁,2023年秋冬她在大理住了两个多月,住的院子在银桥镇一个叫西城尾村的小村庄,离大理古城有10多公里,距离网红磻溪S湾步行不到两公里,但仅仅就这两公里,就让这个靠近洱海的村庄在热闹中避世。
刚到村里的第一天,她就感受到了村民的热情。@是子鱼呀住的是一个老院子,三四个月没有人住过,院子里的草长得很高。邻居李叔热情地进来帮忙看房子,告诉她要注意老鼠,可能还会有蛇。李叔还拿着他家的镰刀,割了院子里的草。在杭州,她说不出邻居是谁,在电梯里遇到可能也不会打招呼,更不用说建立更亲密的情感连接,但是在大理农村,低矮的围墙,敞开的大门,都天然拉近了人与人的距离。有一次,她家电线被老鼠咬断,也是邻居帮忙找人来修好。
和村民熟络起来之后,每天早晚,大家经常聚在她家院子里聊天,这里就像一个村民信息交流中心。她也参加村里的各种娱乐活动,一起跳舞,教村民弹奏乐器。
住了两个月后,她准备离开大理,去新疆。她想,在离开之前能为这些老人们做点什么呢?平时她喜欢拍照,男朋友也是一个专业摄影师。于是,她决定为村里的留守老人拍一次新年照片。
拍摄是在一月份,那天刚好村里有婚宴,家家户户去做客或帮忙,他们在酒席附近的李叔家借了院子,布置背景。下午一点,陆陆续续有老人过来。@是子鱼呀准备了一个即时打印机,照片打印出来后送给老人,很多老人拿到照片后,就自发把自己的家人姐妹拉过来拍摄。
2024年1月,大理市银桥镇西城尾村的拍摄现场。图片来源:小红书博主@是子鱼呀
在拍摄过程中,白族四姐妹让他们记忆深刻。最年长的95岁,其他的也在80岁以上。这些老人没有机会拍正式的照片,甚至没有拍过结婚照。她们格外重视这次拍摄,在拍摄之前,为彼此认真整理衣着,慢慢扣好扣子,一圈圈包裹好头巾、腰带系端正,把最好的银手镯、金耳环戴起来。
拍摄前,老人们帮彼此整理衣服。图片来源:小红书博主@是子鱼呀
这天下午,他们大概拍了四十组照片,基本上村里知道这件事的老人都来了。住在这里的几个月,@是子鱼呀受到村民很多照顾,拍照是对这段旅居生活的回馈和记录,拍摄结束后,有老人一直握着她的手。
拍摄后,老人们看到照片非常开心。图片来源:小红书博主@是子鱼呀
龙年来临,旅居者为大理的本地留守老人拍下一组珍贵的新年照片,在小红书上收获温暖和感动。我突然发现,本该是我们这群本地青年力所能及的事情,却透过外部的力量达成了。而这样的温暖四处散播,在大理开花。
书香古城里的雅致年画
除夕之前,我也备好了对联、灯笼、窗花,各式各样的福字和带龙的贴画,年年不同,又好像年年相似,撕去旧的,贴上新的,完成一次轻体力劳动。直到我在小红书上刷到@阿biu和二佳分享的剑川手绘年画。
@阿biu和二佳有十年旅居史,他们践行的是候鸟式生活,之前来过云南很多次,今年是第一次在过年前后绕云南小半圈,他们从滇东北曲靖进入,经弥勒到建水、元江再一路北上来到滇西北大理、丽江。剑川这一站正好在大理丽江之间。
剑川,名字自带几分江湖侠义,距离大理市区130公里左右,匆忙赶路的游人会忽略这里,殊不知这里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一个历史悠久的文献名邦。
剑川古城街上,我时不时会看到院落大门挂着清朝年间遗留下来的进士牌匾,这里不乏进士举人,读书风气盛行。古城里的电表箱,水表箱,皆用木雕框起来,独特别致。几乎家家门口都挂有楹联和年画,展示着主人家深厚的文化底蕴。
过年前一周,@阿biu和二佳来到这里,古城街巷有老婆婆在门口晒太阳,看报纸,本地生活气息浓郁,他们最先被吸引的就是集市里售卖的手绘年画。在他们成长的记忆里,春节的年画,以红色为主,门神的画像也比较严肃。
他们买了一幅黑白的“春江水暖鸭先知”,一幅“繁花似锦春常在”。图片来源:小红书博主@阿biu和二佳
但剑川的年画,以宣纸作底,一枝梅花,一只绣球,雅致浪漫。如果自己不擅长画,人们就会去请城里的老先生帮忙画,每一家的内容都不一样,贴合这一年新的期许。
剑川古城里一家院落门外粘贴的年画。图片来源:小红书博主@阿biu和二佳
@阿biu和二佳很幸运遇到了摆摊卖画的白族阿姨,她画了三十多年,十元一张。他们买了一幅黑白的“春江水暖鸭先知”,一幅“繁花似锦春常在”,打算回家装裱起来,挂在墙上。在小红书上,还有人像集邮一样,专门搜集剑川的年画,再复刻出来售卖。原本贴在门上的年画,成为装饰画被传播得更广。
在剑川,书画不是难以触及的阳春白雪,而是一种生活方式,散发着墨香的春节氛围是我在大理市区体验不到的别样年味。@阿biu和二佳说,“把新年过成日常,把日常过成浪漫,这便是小城剑川的年味。”
传承白族刺绣
在小红书上,我经常能刷到新中式的白族服装写真。在这些新式的服饰中间,我发现一家@芸作银绣坊,服装和布景都非常传统,像老照片里母亲的装扮。年前,一些女孩子邀约母亲来到院子里,互相梳妆,也有游子带着家人来拍摄新年全家福。
大概就在这两年间,曾经被我们排斥的、穿起来会觉得害羞的白族服饰开始深入年轻人中间。我的表妹们生活在本地,号称现在人均两套白族服饰,每隔两年还会跟着潮流重新购买,价格也逐年攀升,从几百块到将近千元。
大年初二一大早,四个表妹拎着衣服来到我家,要我穿上,一起去逛巍山古城,她们都已经盛装打扮完毕,说这是“血脉觉醒”,虽然是一句玩笑话,但在年轻人中间,民族文化的认同感确实在提升。
我们穿的是这两年的新式样,我想知道,传统的复古的衣服,究竟是什么人在做,什么人会喜欢呢?
大年初八,游人渐渐回巢,我来到喜洲镇周城村的芸作银绣坊。沿着村庄主路,按照指示牌,往小巷里步行几十米就能抵达。这是一处传统的木制结构白族四方院落。院里有四组摄影师在拍摄,一对母女在院落梳妆,工具是白族银饰制成的梳子、镜子和头饰,一个女孩在其后方位置制作甲马,自己研磨和挑选纸张,一个女孩在二楼推窗,一个女孩以靛蓝色的扎染为背景拍摄。看起来是一个写真场地,但背后的白族民俗文化才是内核。
2月17日下午,当地一位阿姨为拍照的女孩梳妆,整理头饰。新京报记者 朱清华 摄
院落的主人段树金,听说我是北京来的记者,完全没有一丝惊讶。他和妻子杨美池,一个擅长制作银器,一个擅长刺绣。此前他们在大理古城开设店铺10年,卖绣花鞋,绣花包。2017年他们离开大理古城回到周城村,在主街开设了这个店铺,再把家里荒废的院落收拾一番,发展成一个手工作坊。
原本是一家传统的“平平无奇”的银绣坊,因为《去有风的地方》剧组的到来,从此几乎改变了命运。2020年,剧组负责服装的工作人员来到周城村,周城村以生产制作白族服饰和扎染而出名,在这里的一个多月,剧组人员逛了大大小小的服装店和手工作坊,买了20多套服饰,但似乎还不够满意。一次偶然的机会,剧组人员从小红书上看到芸作的复古服饰,有一些是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保存下来,符合电视剧里几位奶奶的穿搭风格,就此达成合作。
摄影业务原本在计划之外。直到2023年2月份,一些自由摄影师带着客人来小院挑服装拍摄,摄影需求陡然提升,院落东面设了一间房,摆设了几十套白族复古服饰供客人挑选,复古的纯手工服饰,面料以灯草绒、老真丝为主,搭配上老式的背包、香囊、绣花鞋、包头。这些衣服是四处收集来的,有杨美池母亲的,外婆的,村里老人的,年代感十足。作为白族刺绣非遗传承所,拍人像的同时,摄影师们也努力把白族刺绣推广在照片里。
2月17日下午,在芸作银秀坊一共有四组女孩在拍摄白族服饰写真。新京报记者 朱清华 摄
除夕那一天,拍照的人一直到晚上8点都没散去。虽然都是通过小红书搜索,但意外的是,除了四川重庆等周边省份,大理周边县份来的人更多。
一掌雪和三道茶
2月17日,在周城村,我遇到了一个本地的白族姑娘,她去年从小红书上发现芸作,来这里拍过金花照,今年特地带着外地朋友来体验白族三道茶。他们亲自切红糖,切乳扇,烧火。一边体验,一边在网络上直播,同时还配着段树金的旁白做讲解。
第一道“苦茶”,火塘上的瓦罐烤好焦糖色的本地绿茶,再配上沸腾的水,原汁原味;第二道“甜茶”,加上红糖、乳扇、桂皮等调料;第三道“回味茶”,茶盅中放适量蜂蜜、姜、少许炒米花,若干粒花椒,一撮核桃仁。这杯茶,喝起来甜、酸、苦、辣,各味俱全,回味无穷。
段树金正在为客人烹制白族三道茶,桌上一共有十几种调料,按顺序加入。新京报记者 朱清华 摄
这是我成年后,第一次如此专注地全程体验三道茶。井然有序的仪式感让时间慢下来,这项非遗的茶文化充满白族文化气息。虽然我从小熟悉“一苦,二甜,三回味”这句话,但年过三十,更能体会到这句话背后的人生况味。
三道茶全程体验下来,花了两个多小时,一旁拍照的金花们也能远远围观到茶桌上繁复的步骤。随机加入,喝上一道,然后继续在院落里穿行。
除了三道茶,过春节最特别的吃食是“一掌雪”,这是大理过年集市里才有的独有浪漫。我通过一部微电影了解到它,片子里的奶奶,在茶花盛开的阳春三月,带着孙女阿月,将苍山雪背到三月街上,泡松的白雪,拿勺子按压成形,浇以红糖水,制成“一掌雪”售卖,一路上,奶奶讲述了雪落到土里、种子里、石头里、火里的故事,一滴水在大理循环,几代人生生不息。片子的文案说,来自苍山的一掌雪,才是大理真正的样子。
明代至今,大理“一掌雪”历史悠久,大理本土作家又凡写道,似乎从明代开始,就不断有关于大理卖雪、雪饮的诗文。明施武有《滇中竹枝词•卖雪词》:“双龙关里百花香,银海逶迤抱点苍。六月街头教卖雪,行人错认是琼浆。”
没有人说得清,是在哪一年的春节又在鹤庆县的云鹤镇重新看见了“一掌雪”。小红书博主@歪歪T去年大年初一拍摄了一位鹤庆奶奶售卖的“一掌雪”,今年又去了。竹箩筐里拿纱布盛放的雪,是除夕夜从马耳山背下来的。只是不再用勺按压成掌形,而是放进小小的塑料圆碗里,配上蜜饯腌制过的红萝卜丝、木瓜片、杏片,浇上黏稠的糖浆。
大年初一,90岁的鹤庆奶奶为客人舀“一掌雪”。图片来源:小红书博主@歪歪T
小碗里的制作完,奶奶又以老式的按压法,将雪压紧压实,呈圆形片状,刚好够放在一个人的手掌心,所以称“一掌雪”。视频里,@歪歪T说以后每年都要来找奶奶吃雪大理网红写真,90岁的奶奶刚好大年三十生日,她爽朗地笑着答,“我也还在吃着雪,年三十晚上还吃了一碗,只是木瓜嚼不动,吃纯雪,我年年都来,你年年都吃得着。”
我的鹤庆同学说,今年过年,云鹤镇这份“一掌雪”异常火爆,关于90岁奶奶的故事也在镇里流传。60多年来,她一直守着这个摊子,售卖手工饼和各类腌制果脯。这两年,又将“一掌雪”重新出摊。
现如今,奶奶的一众孙辈已经能撑起“一掌雪”的小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从小红书上了解到“一掌雪”背后的故事,他们品尝、传播“一掌雪”。
高原的阳光下,手捧一掌冰凉甜蜜的雪,这就是大理人年的味道了。“白云生处一掌雪。当掌心的纹路深深嵌进一片白雪,那是来路,更是归途。”又凡写道。
新京报记者朱清华
编辑 陈晓舒
校对 赵琳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更新海量coser网红高清写真,一年会员只需68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KADLJL828
评论(0)